瑶瑟怨
温庭筠〔唐代〕
冰簟银床梦不成,碧天如水夜云轻。
雁声远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月自明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,长空澄碧如水,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。
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夜已深,唯有明月洒着寒光。
注释
瑶瑟:玉镶的华美的瑟。
冰簟:清凉的竹席。银床:指洒满月光的床。
远:一作“还”。过:一作“向”。潇湘:二水名,在今湖南境内。此代指楚地。
十二楼:原指神仙的居所,此指女子的住所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下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1481
2、
蘅塘退士 等.唐诗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83-84
赏析
这首诗咏闺怨。全诗没有透出一个“怨”字,只描绘清秋的深夜,主人公凄凉独居、寂寞难眠,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。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,蘅塘退士批注:“通首布景,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。”
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、所见、所闻的情景。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,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。冰簟、银床、碧空、明月、轻云,南雁、潇湘,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,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,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。诗中虽无“怨”字,然而怨意自生。
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。瑶瑟,是玉镶的华美的瑟。瑟声悲怨,相传“泰帝使素女鼓五十
创作背景
此诗载于《万首唐人绝句》卷四十四。温庭筠仕途失意,创作了大量以闺怨为主题的诗。《瑶瑟怨》即为其中之一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萧涤非 等·唐诗鉴赏辞典[M]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
2、
刘学锴 注评·温庭筠诗词选[M]·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1
3、
洪媛 曲景毅.温庭筠艳情诗词比较[J].中国语言文学研究,2017(2):66-74
4、
蒋莹.试论温庭筠的绝句诗[J].牡丹江大学学报,2012,21(7):36-38
简析
《瑶瑟怨》是一首艳情诗,为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。此诗描绘的是女子寂寞难眠而鼓瑟听瑟的各种感受来表达别离之怨,以几个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,表现了她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。冰簟、银床、碧空、明月、轻云、雁声、潇湘和月光笼罩下的玉楼,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,渲染了与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。诗中没有正面描写女子清夜独自弹瑟传达怨情,但幽怨之情已毕现无疑。全诗含蓄温婉,诗意浓郁,耐人寻味。
温庭筠
温庭筠(约812或说801、824)年—约866或说870、882年)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赋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所以也有“温八叉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常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诗,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,内容多写闺情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齐名,并称“温韦”。存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》及《金奁集》。 417篇诗文 486条名句
献钱尚父
贯休〔唐代〕
贵逼人来不自由,龙骧凤翥势难收。
满堂花醉三千客,一剑霜寒十四州。
鼓角揭天嘉气冷,风涛动地海山秋。
东南永作金天柱,谁羡当时万户侯。
观刈麦
白居易〔唐代〕
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
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
妇姑荷箪食,童稚携壶浆。
相随饷田去,丁壮在南冈。
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。
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。
复有贫妇人,抱子在其旁。
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。
听其相顾言,闻者为悲伤。
家田输税尽,拾此充饥肠。
今我何功德?曾不事农桑。
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。
念此私自愧,尽日不能忘。
望月怀远
张九龄〔唐代〕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